当前位置: 首页 > 句子大全 > 名人名言

善莫大焉意思相近的名句是什么,善莫大焉含义

  • 名人名言
  • 2024-08-11

善莫大焉意思相近的名句是什么?那么,善莫大焉意思相近的名句是什么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相近的名句周易

古代修身养性名言赏析 1.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地势厚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 ——《周易》 (译:作为君子,应该有坚强的意志,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,努力加强自我修养,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,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,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。人有聪明和愚笨,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,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。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,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。天地间有形的东西,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,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。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“坤”的意义,以厚德对待他人,无论是聪明、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。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、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。)2.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 ——《三国志》 (译:对任何一件事,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、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;相反,对于一些微小的。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,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。) 3.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见到好的人,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,见到好的事,生怕迟了就做不了。看到了恶人、坏事,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,要立刻离开,避得远远的。) 4.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干活抢重的,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“躬自厚”,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,是“薄责于人”,这样的话,就不会产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。) 5.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,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,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。或是唯恐天下不乱,不会在别人有失败、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。小人却相反,总是“成人之恶,不成人之美”。) 6.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,就虚心请教,认真学习,想办法赶上他,和他达到同一水平;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,就要冷静反省,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。) 7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、灾难、祸事……,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。) 8.当仁,不让于师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遇到应该做的好事,不能犹豫不决,即使老师在一旁,也应该抢着去做。后发展为成语“当仁不让”。) 9.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君子不会夸夸其谈,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。) 10.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 ——《周易》 (译:同心协办的人,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;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,说服力强,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,容易接受。) 11.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君子总是责备自己,从自身找缺点,找问题。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,找别人的缺点和不是。) 12.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君子心胸开朗,思想上坦率洁净,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。小人心里欲念太多,心理负担很重,就常忧虑、担心,外貌、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,常常是坐立不安、忧愁苦闷的样子。) 13.不怨天,不尤人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遇到挫折与失败,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,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,后来发展为成语“怨天尤人”。) 14.小人之过也必文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。) 15.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君子致力于根本,确立了根本,“道”也就自然产生。) 16.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 ——《论语》 (译: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。) 17.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 ——《左传》 (译:人都有可能犯错误,犯了猎误,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。) 18.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 ——《中庸》(译:人家一次就学通的,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,一定能学通。人家十次能掌握的,我要是学一千次,也肯定会掌握的。) 19.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 ——《孟子》 (译: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、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。) 20.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,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。 ——《孔子家语》 (译: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;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。) 21.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 ——韩愈 (译: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,勤勉进取。太贪玩,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;做人行事,必须谨慎思考,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。任性、马虎、随便只会导致失败。) 22.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 ——《礼记?学记》 (译:玉石不经过雕琢,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;人不经过学习,就不懂得事理。) 23.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——《劝学》 (译: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,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。) 24.学而不化,非学也。 ——杨万里 (译: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,不能称为学习。) 25.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 (译: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,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。) 26.学而不知道,与不学同;知而不能行,与不知同。 ——黄睎 (译: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,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;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,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。) 27.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 ——苏轼 (译:广泛阅读,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,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;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,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。) 28.人之为学,不可自小,又不可自大。 ——顾炎武 (译: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,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。) 29.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 ——《中庸》 (译:勤奋好学就接近于智,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,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。) 30.吾生也有涯而,知也无涯。 ——《庄子》 (译:我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。)

善莫大焉怎么解释

"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"出处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
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—— (宋〕卢梅坡《雪梅》


善莫大焉的善啥意思

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
同义词 善莫大焉一般指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
出自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。意思是犯了错误而能改正,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。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,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,就是最好的事情

善莫大焉是什么特殊句

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比喻学好很难,学坏极容易。独善其身“韩信将兵,多多益善”比喻越多越好。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人到临死,他说的话是真心话,是善意的。 “善游者溺”意思是说会游泳的人,往往淹死。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,因此而惹祸。“一人善射,百夫决拾” 古谚语,意思是为将者善战,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。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,则其众必起而效之。

善莫大焉的莫啥意思

●施舍不倦,求善不厌。 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 资助困难的人毫不厌倦,勉励从善永不满足。 ●吉人为善,惟日不足。 《尚书·泰誓中》 善人做善事,总惟恐时间不够用。 ●生,人之始也;死,人之终也。终始俱善,人道毕矣。 《荀子·礼论》 俱:都。毕:网罗无遣之意。引申为尽、全。人的一生始终都善美,那就是完全掌握做人的道理了。 ●身恒居善,则内无忧虑,外无畏惧,独立不惭影,独寝不愧衾。 北朝·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慎独》 身恒居善:自身长期行善。 衾:大被。 自身长期坚持行善事,不做坏事,就能心底坦然,毫无惭愧,内外无忧惧。 ●为善无近名。 《庄子·养生主》 近:亲近,冀求。做善事不是为了冀求名声。 ●圣人非虚名,惟善可为勉。 宋·欧阳修《感兴五首》 ●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 明·佚名《增广昔时贤文》但:只是。 做好事不望报答。 ●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。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莫大乎:没有比这更大的。与人为善:原指跟人一同做好事,现在泛指以善待人。 ●楚国无以为宝。惟善以为宝。 《礼记·大学》 楚国:在今长江中游一带。惟:仅。谓楚国人崇尚行善。 ●善为至宝,一生用之不尽;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余。 清·史襄哉《中华谚海》 至宝:最好的宝贝。 良田:良好的田地。 ●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,小善积而成为大善;不谓小不善为无伤而为之,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。 《惟南子·缪称训》 小善 :细微的好事。 舍:放弃。 小不善:细微的坏事。 无伤:无碍。伤:防碍。不可忽视微小的好事和坏事,因为它们都可以由小到大,积少成多而引起大的后果的。 ●善不可谓小而无益,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。 汉·贾谊《新书·审微》 好人好事不能因其微小而认为于人无益,坏人坏事不能因其微小而认为于人无害。 ●以法律范围论之,则过恶有大小之可言;以道德范围论之,则过恶无大小之可言也。 清·梁启超《德育鉴·省克》 从法律范畴上讲,罪恶有大小之分;从道德范畴上讲,罪恶无大小之别。 ●志善者忘恶,谨小者致大。 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褒贤》 立志做好事的人不做坏事,谨慎小心的人会成大事。 ●一言之善,重于千金。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释滞》 一句话说得好,比千金还贵重。 ●激浊扬清,嫉恶好善。 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任贤》 有德行的人应批评过错,表扬美行,憎恨邪恶,喜爱善良。 ●一善染心,万劫不朽。百灯旷照,千里通明。 南朝·梁·萧纲《唱导文》 染心:在心中浸染。 万劫不朽:经受万次灾难,也不会磨灭。劫:灾难。朽:磨灭,腐烂。 旷:空阔。 谓多行善事,美名传扬。 ●君子挟才以为善,小人挟才以为恶。 《资治通鉴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》 挟才:怀有才干。 有德之人以自己的才智做好事,无德之人以自己的才能去干坏事。 ●人之为善,百善而不足,人之不为善,一不善而足。 宋·杨万里《庸言》 足:足够,过分。 谓人们做好事,做了一百件也不要满足;要是做坏事,就是一件也不应做。 ●作善日休,为善最乐 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一 做好事每日吉庆,做好事最快乐。 ●千日行善,善犹不足;一日行恶,恶自有余。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8回 常行善事不嫌多,而干坏事哪怕是一次也是过头了。 ●住世一日,则做一日好人;居官一日,则做一日好事。 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·好人好事》 住世:活在世界上。居官:作官。 做人要做好人,作官要做好事。 ●交善人者道德成,存善心者家里宁,为善事者子孙兴。 明·方孝儒《柱铭》 交良友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好品德,存心善良能使家庭和睦安宁,做好事会使子孙兴旺。 ●惩恶而劝善。 《左传·成公四十年》 惩戒坏人坏事,劝导人们从善。 ●见人有善,如己有善;见人有过,如己有过。 战国·鲁·尸佼《尸子·治天下》 从别人的善行和过错中借鉴。 ●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。 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 从:效法。 学好有如攀登高山那样难,学坏就象山倒塌那样易。 ●善不可失,恶不可长。 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 失:丢掉。 长:增加,滋长。 善事不可丢掉不作,恶事不可使之滋长。 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 《周易·系辞下》 好事做得多了,才会成就名声;坏事做得多了,就会自身灭亡。 ●君子之善善也长,恶恶 也短,恶恶止其身,善善及子孙。 《公羊传·昭公二十年》 善善:称扬善事。 恶恶:憎恶坏事。 扬善能使后代受益,故其影响长远;嫉恶只能正自身,故其影响有限。 ●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 《论语·颜渊》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,不促成别人的坏事。 ●福在积善,祸在积恶。 宋·张商英《素书》 不断地为善就是积福,不断地作恶就是积祸。 ●圣人为善若恐不及,备祸若恐不免。 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 不及:赶不上。 备祸:防祸。 不免:不能避免。 ●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 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裴松之注引《诸葛亮集》 勿:不要。 恶小:即小恶,细小的坏事。 善小:即小善,细微的好事。 坏事虽小不可为,好事虽小应去做。 ●以恶小而为之无恤,则必败;以善小而忽之不为,则必覆。 唐·武则天《内训·迁善》 恶小:细小的坏事。 无恤:没有什么忧虑。 认为罪恶不大而干了毫无顾虑,则必然招致失败;认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,则必然招致败坏。 ●能行小善,大善攸基;戒于小恶,终无大戾。 唐·武则天《内训·迁善》 小善:小的善事。 大善攸基:大的好事就有了基础。攸:所。 戒:除,去。 小恶:小的坏事或坏的行为。终无大戾(lì)。:最后就没有大的差错或谬误。戾:乖戾。 ●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。 《大般涅盘经》 任何坏事都不要去参与,无论什么好事都应去干。 ●小恶不容于乡,大恶不容于国。 宋·苏轼《策别十七》 做小的坏事乡人不能宽容,做大坏事的人天下人不能宽容。 ●行善如同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;行恶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消,日有所损。 清·金缨《格言联璧》 对个人来说,行善不知不觉地逐日有所增益,而行恶则不知不觉地积成损害。 ●为善最乐,为恶难逃。 明·佚名《增广昔时贤文》 做好事心中快乐,做坏事罪则难逃。 ●善恶昭彰,如影随形。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71回 昭彰:明显。 如影随形:如同影子总是跟随形体一样。 ●积善三年,知之者少;为恶一日,闻于天下。 唐·李世民《晋宣武帝总论》 长期做好事,知道的人不多;一日做坏事,大家都知道。这与俗称“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”义同。 ●恶之显者祸浅,而隐者祸深。 明·洪自诚《菜根谭》 显露出来的坏事为害较小,隐藏着的坏事为害最深。 ●善欲人见,不是真善;恶恐人知,便是大恶。 清·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 作好事不应邀名,做坏事不得避责。 ●为善者,天报之以福;为恶者,天报之以祸。 《荀子·宥坐》 报:回答。 福:幸福,福气。 祸:灾祸,祸患。 行善的人必有好的结果,作恶的人必有灾祸的报应。 ●善积者昌,恶积者丧。 清·史襄哉《中华谚海》 做好事的人坚持下去,一定会兴盛;做坏事的人执迷不悟,一定会衰败。昌:兴盛,昌盛。丧:丧失。 ●作善天降百祥,作恶天降百殃。 清·史襄哉《中华谚海》 百祥:许多吉祥。 百殃:许多祸害。 ●一善足可消百恶。 《西湖二集·徐君宝节义双园》 消:消除。 ●善人留芳百世,恶人遗臭万年。 清·史襄哉《中华谚海》 行善者美名留传后世,作恶者臭名远扬。 ●过者,圣贤所不能无也,自以为无过,而过乃大矣;自以为有过,而过自寡矣。 《十驾斋养新录·改过》 过:错误,缺点。 寡:少。 犯错误,即使是圣贤豪杰也不可避免。自己以为没有错误,这就是很大的错误;而自己以为有错误,则错误就自然犯少了。 ●惟以改过为能,不以无过为贵。 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 只有以改正错误为有本事,不能以没有错误为可贵。 ●世人孰无过,改之为圣贤。 清·史襄哉《中华谚海》 世间的人哪一个人能没有过错?改正错误就会成为杰出的人。 ●知过非难,改过为难;言善非难,行善为难。 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 知道过错不难,难的是改正过错;说说好事不难,难的是去做好事。 ●改过不吝,从善如流。 宋·苏轼《上皇帝书》 改过不吝:勇于改过。 从善如流:指乐意接受别人好的、正确的意见。如流:象流水一样,比喻迅速。 ●喜闻人过,不如喜闻己过;乐道己善,何如乐道人善。 清·金缨《格言联璧·接物》 喜欢听别人的过错,不如喜欢听自己的过错;爱说自己的好处,不如爱说别人的好处。 ●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 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 哪个人没有过错,有了过错能改正,就比什么都好。 ●人非上智,其孰无过。过而能改,可以为明;知而能改,可以跂圣。 唐·武则天《内训·迁善》 跂圣:踮着脚尖,往远处看到圣人。 人不是高明的智者,谁能没有过错。有过错就能改正,可以成为聪明人。知错能改,离圣贤就不远了。 ●小过不改,大恶形焉;小善能迁,大善成焉。 唐·武则天《内训·迁善》 形:显露。 迁:从善。 成:形成。 小的过错不改正,就会铸成大错;小的好事乐于做,就能成为高尚的人。 ●玉有瑕秽,必见于外,故君子不隐所短。 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 瑕秽:玉上的斑痕。 外:外表。 隐:隐瞒、掩饰。 短:缺点、过失。 有道德的人不隐瞒和掩饰自己的缺点、过失。 ●过者自大贤所不免,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,为其能改也。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。 明·王守仁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 害:影响。卒:最终。 过错即使是大贤也难免,然而并不影响其成为大贤人,因为他能改正错误。所以不要看重没有过错而是看重能改正过错。 ●悔误是去病之药,然以改之为贵。 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 对错误悔悟是克服错误的良药,然而可贵的是能改正。 ●能改过则天地不怒。 清·金缨《格言联璧·持躬》 能够改正错误就能消除别人的怨恨并取得别人的谅解。 ●盖世功劳,当不得一个矜字;弥天罪恶,最难得一个悔字。 清·金缨《格言联璧·持躬》 盖世功劳:压倒一世,无人能比的功劳。 就是有再大的功劳,也不能有一点骄傲;就是有滔天的罪恶,最难得的是知罪悔改。

以上就是善莫大焉意思相近的名句是什么的全部内容, 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