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句子大全

不许百姓点灯上一句歇后,不允许百姓点灯的上一句

  • 句子大全
  • 2025-03-24

不许百姓点灯上一句歇后?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,没有下一句。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是谚语故事。通过一则避讳的小故事,嘲讽了那些践踏百姓权益的当代统治者,将他们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。比喻官大压人,仗势欺人,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,在下者却处处受限。那么,不许百姓点灯上一句歇后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不许百姓点灯同类句子

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,字面意思为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,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,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

后以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形容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、胡作非为,而人民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。亦泛指自己任意而为,反而严格要求别人或不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。

扩展资料:

宋代大诗人陆游编著的《老学庵笔记》载:有个名叫田登的州官,自以为官居一州之长,作威作福,不准属下各级官吏和全州百姓叫他的名字,也不准写他的名字。谁要偶有不慎,他就以触犯名讳、侮谩长官的罪名惩处。

于是该州的人都忌用“登”字,连和“登”字同音的字也都一律避讳。要说“点灯”,就说作“点火”。

到了上元节(旧历正月十五,也叫灯节),照例要放灯三天。事先衙门里还发出布告,到处张贴,通知家家户户预作准备。写布告的官吏将布告写成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……”人们看了布告,不禁啼笑皆非。

从此便产生了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点灯”的讽刺性成语,形容横蛮无理的恶霸作风——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却禁止别人的正当行为;此句也简为“州官放火”。

只许百姓点火不许百姓点灯

一个名叫田登州官的故事!
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出自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’。”

后因以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,却限制人民自由。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,反而严格要求别人。比喻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,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。 现比喻只许自己任意而为,不许他人有正当的权利。

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

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
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,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

释义: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,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。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

出自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’。”

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,却限制人民自由。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,反而严格要求别人。

瞎子点灯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

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别人不可以。

字面意思为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,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,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”

原句出自大诗人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中出现了这句歇后语,书中写: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: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”。故语云: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。”

瞎子点灯歇后语下一句是啥意思

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,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,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

出自: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

译文:田登作郡守时,非常忌讳别人冒犯他的名字,甚至连“灯”字也不让别人说。为此,他先后惩治了包括吏卒在内的许多人。于是,整个州郡内,人们都戏称“灯”为“火”,把“点灯”称为“放火”。

元宵节晚上放灯,田登允许人们前来游观,就让手下人写了一张公告榜贴出去,榜上写着: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”

典故寓意

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,这是旧时代官员恶劣形象的写照。

在长达五千年的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里,官与民一直是一对不解的矛盾体,官是压迫者,民是被压迫者,无论经过多少次的改朝换代,也总改不掉这一极不合理的历史症结。

这条俗谚中蕴藏着人民群众极其愤懑的情绪。硬压下这愤懑的情绪,迸发出来的便是嬉笑怒骂的无情嘲讽。“只许”与“不许”,其蛮横无理;“放火”与“点灯”何其对照鲜明。

官员们什么恶劣的事都可做出来,老百姓却连吭声的权利都要被剥夺,没有任何公理可言。

以上就是不许百姓点灯上一句歇后的全部内容,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是大众非常熟悉的一句话,它生动地讽刺了官员的蛮横,也表达了百姓的无奈。这个俗语的流传和北宋一个官员有关,这个叫作田登的官员非常蛮横,要求所有人避他名字“登”的讳,所以和登同音的字不能叫。田登做官之后,要求所有人避讳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