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句子大全 > 名人名言

陈子昂的感遇名句,蜀道难名句

  • 名人名言
  • 2025-07-05

陈子昂的感遇名句?36、云构山林尽,瑶图珠翠烦。——陈子昂名言 37、昔日章华宴,荆王乐荒淫。霓旌翠羽盖,射兕云梦林。38、乐羊为魏将,食子殉军功。骨肉且相薄,他人安得忠。39、朅来高唐观,怅望云阳岑。雄图今何在,黄雀空哀吟 40、朅来豪游子,势利祸之门。如何兰膏叹,感激自生冤。41、岂兹越乡感,忆昔楚襄王。朝云无处所,那么,陈子昂的感遇名句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杜甫名句

《感遇》其二 陈子昂

兰若生春夏。芊蔚何青青。

幽独空林色。朱蕤冒紫茎。

迟迟白日晚。袅袅秋风生。

岁华尽摇落。芳意竟何成。

[注释]

1、蕤:(ruì)

[评析]

《感遇》,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,共三十八首,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。诗中以兰若自比,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。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,但屡受排挤压抑,报国无门,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。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,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。

此诗全用比兴手法,它以效古为革新,继承了阮籍《咏怀》的传统手法,托物感怀,寄意深远。和初唐诗坛上那些“采丽竞繁”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,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,正象芬芳的兰若,散发出诱人的清香。

[作者介绍]

陈子昂(661-702)字伯玉。少任侠。其诗标举汉魏风骨,强调兴寄,反对柔靡之风,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。有《陈子昂集》。

将进酒名句

圣人不利己[2],忧济在元元[3]。黄屋非尧意[4],瑶台安可论[5]。吾闻西方化[6],清净道弥敦[7]。奈何穷金玉[8],雕刻以为尊。云构山林尽[10],瑶图珠翠烦。鬼工尚未可,人力安能存。夸愚适增累[8],矜智道逾昏。

【注释】

[1]陈子昂共写有《感遇》诗三十八首,本篇是其第十九。本篇批评武则天劳民伤财大规模兴建佛像寺庙,既不符合圣贤之君尚俭爱民的美德,也有违佛家清静为本的宗旨。

[2]圣人:指贤君。

[3]忧:忧患。济:接济。元元:百姓。

[4]黄屋:车名,古帝王所乘,车盖用黄缯作里子。

[5]瑶台:用玉石装饰的台子。《淮南子•本经训》:“晚世之时,帝有桀、纣,为琁室、瑶台。”安可论:更不必说。

[6]西方化:指佛教的教化。

[7]弥:更。敦:敦厚,淳厚。

[8]穷:穷尽,耗尽。

[9]云构: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。

[10]夸愚:指如此劳民伤财以夸耀的行为实际上很愚蠢。适:只。累:即“物累”,佛道二家视不能超然物外的行为为“物累”。

有道的人是不专谋己利的,而是考虑百姓所需。宫室不是尧的向往,何况极尽奢华。我听道西方地区教化清宁淳朴,太平安定。奈何费尽资财以雕刻粉饰为尊贵,布局变化繁复,装饰绘色华美,这些连造物之力都无法达到,人力更不能想象了。

感遇陈子昂其一

《兰花·感遇(其二)》咏兰花诗鉴赏

陈子昂

兰若生春夏,芊蔚何青青。

幽独空林色,朱蕤冒紫茎。

迟迟白日晚,袅袅秋风生。

岁华尽摇落,芳意竟何成。

这是一首托物寓意诗,为陈子昂所写的感遇组诗中的第二首,当作于诗人去官归田之后。在这首诗里,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,感怀身世,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。

前四句由衷地赞叹了兰若的绚丽多姿。“兰若”两句,首先点明了兰若生长的时间。生活在春夏季节里的兰草和杜若,是多么青翠茂盛! 兰,一种香草名;若即杜若,又名杜蘅。它们均为草本植物,芳香秀丽。而兰若的秀美是离不开绿色的扶持的。所以诗人首先由此着笔,连用了“芊蔚”和“青青”来形容兰若枝叶的葱郁,从而把这生机盎然的绿色呈现在人们眼前,也为下句的展开作好了铺设。接着,诗人以浓彩重笔,写出了这样的诗句:“幽独空林色,朱蕤冒紫茎”,着力从正面描绘了兰若之美。花叶繁盛的兰若幽独地在林木丛中展现着空绝群芳的秀色。这里诗人用了“幽独”二字,从而显示出兰若虽然秀美超群也无意去和百花争宠,情愿在这不为人知的林中一展秀色的特性,从中也表露了诗人自甘寂寞、孤芳自赏之意。“朱蕤”、“紫茎”,极写兰若姿质之美。朱红色的花朵虽开在顶端,但因其纷呈下垂,把花茎都遮蔽了。

蜀道难名句

陈子昂的《感遇其二》是一首极富情感的古文诗。在这首诗的颔联部分,有两个字的运用特别出色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首先是「泪眼问花花不语」。这句诗以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。诗人用泪眼凝视花朵,并期待花来回答自己的问话,但花却无言以对。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,也表达了对花无声的遗憾之情。这个对仗的表达方式充满韵味,使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。

其次是「含情凝睇谢娘国」。这个颔联巧妙地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诗人用「含情凝睇」来形容自己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凝聚在眼神中。他将妻子比作国家,以表达自己对她的珍视和痴迷。这两个字的运用,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感情,也寄托了他对家国的热爱。这种形象而抒情的描写方式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真挚的爱与忧伤。

综上所述,《感遇其二》中的颔联部分通过精准而富有情感的字眼运用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思、苦闷、爱意和忧伤。这些字的运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。这也是为什么《感遇其二》这首诗在诗歌史上如此经典和值得推崇的原因之一。

陈子昂最有名的十首诗

乐羊身为魏将, 儿子为军功牺牲。 亲骨肉都已淡薄,旁人如何能忠心? 听说中山国相, 是位仁慈的放鹿翁。 对孤鹿尚且不忍,更何况用来忠于君主?

【赏析】:

这是《感遇诗》中的第四首。诗人通过两个鲜明对比的历史故事,以古讽今,表达自己对时事的深刻感慨。诗歌语言质朴而雄健,寓意深远。诗中描述了两位历史人物:乐羊和秦西巴。乐羊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将军,魏文侯命令他率军攻打中山国。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,中山国君将他杀害,制成肉汤送给乐羊。为了显示对魏国的忠诚,乐羊竟然吃了儿子的肉汤。然而,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军功,却因他心狠手辣而不再重用他。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。中山君孟孙外出打猎捕获一只小鹿,交给秦西巴带回。老母鹿一路跟随,哀鸣不已。秦西巴于心不忍,将小鹿释放。中山君认为秦西巴是个仁慈的人,后来任命他为太傅,教导王子。

乐羊为了贪功竟能吃儿子的肉汤,对亲生骨肉都如此冷漠,这样的人对别人怎能忠诚?而秦西巴因同情一只孤兽,擅自放生,却意外地被提拔为王子的老师。他对一只动物都怀有同情心,更何况对他的君主呢?这样的人必定能忠于君主到底。

以上就是陈子昂的感遇名句的全部内容,岁华尽摇落。芳意竟何成。[注释]1、蕤:(ruì)[评析]《感遇》,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,共三十八首,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。诗中以兰若自比,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。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,但屡受排挤压抑,报国无门,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。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