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郡国利病书名句?1、犯天下之不韪。2、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。3、生无一锥土,常有四海心。4、人臣之欺君误国,必自其贪于货赂也。5、必古人之所未及就,后世之所不可无,而后为之。当明末年,奋欲有所自树,而迄不得试,穷约以老。然忧天悯人之志,未尝少衰。事关民生国命者,必穷源溯本,讨论其所以。6、拯斯人于涂炭,那么,天下郡国利病书名句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
:如果内心有着想高山一样坚韧不拔,就不会畏惧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;志向如果有平原那样广大,就可以忍受泅水穿过洪水,不畏困难。
《知日录》
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,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,书名取之于《论语·子张篇》。内容大体可划为八类,即经义、史学、官方、吏治、财赋、典礼、舆地、艺文。《日知录》以“明道”、“救世”为成书宗旨,是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,同时提出“盈天地者,气也”等思想,不少论述,切中时弊。
名句:
不廉则无所不取,不耻则无所不为。
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》
松柏后凋于岁寒,鸡鸣不已于风雨。
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
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》
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辩?曰: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。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……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矣
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》
愚自幼读书,有所得辄记之。
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》
保国者 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
——顾炎武《日知录》
稽古有得,随时札记,久而类次成书
《日知录》,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,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,书名取之于《论语·子张篇》。内容大体可划为八类,即经义、史学、官方、吏治、财赋、典礼、舆地、艺文。《日知录》以“明道”、“救世”为成书宗旨,涵括了作者一生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,提出“盈天地者,气也”等思想,不少论述,切中时弊。
顾炎武(1613—1682)明清之际思想家、学者,初名绛,字宁人,曾自署蒋山(字“亻庸”),学者称亭林先生。江苏昆山人(时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)。少年时参加“复社”反权贵斗争。清兵南下,又参加昆山、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。失败后,曾十谒明陵,遍游华北,所至寻访风俗,尤治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,垦荒种田,纠合同道,不忘兴复。顾炎武学问广博,于国家典制、郡邑掌故、天文仪象、河漕、兵农及经史百家、音韵训诂之学,都有研究。晚年治经侧重考证,开清代朴学风气,对后来考据学的吴派、皖派都有影响。在哲学上,赞成张载关于太虚、气、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,反对空谈“心、理、性、命”,提倡“经世致用”的实际学问,等。政治上提出“以天下之权、寄天下之人”,要求君主分权而治。
1
中国人为何把关注焦点放到左宗棠身上?
如今,左宗棠已经去世134年了。
历晚清、民国、新中国、经过岁月的打磨,时光的陶造,中国人对于他的评论反反复复,甚至下的定论越来越清晰。
中国人为何如此不分阶层、年龄,对这位大师如此关注与称赞呢?
在《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》中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这样一句话: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。读左宗棠,总能让人得到精神奖励、文化提升、方法启示。
说到精神奖励,如果你不重视,那可能对你来说是一场灾难,人必须要有精神文化,尤其是一个国家。
要获得丰足精神内心,提高个人精神素养,首先抵制“鸦片信息”。
如果说,过去,对于人的毒害是鸦片的话,而现在,对于人的毒害,称之为“鸦片信息”。
什么是“鸦片信息”,就是当时看让人精神特爽,内心汹涌澎湃,过后大脑一片空白,就像古代人刚开始抽鸦片一样,精神抖擞,快活的像神仙,过后瘦骨嶙峋,几乎成了废人。
所以,克服焦虑迷茫,你就要像林则徐虎门硝烟一样,坚决抵制“鸦片信息”,你才可能把大量时间用来吸收精神养料。
那左宗棠身上的精神,是创新与勇气,是融于民族骨血的骨气,更是中国精神。
如今,很多人包括乱七八糟的信息,可能都在告诉你,出名一定要趁早,那你就要注意了,深思熟虑这句话是不是加了硅胶。
南宋陆游的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,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。
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《日知录·正始》中的概念,背景是清军入关。他的原句是: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以八字成文的语型,是出自于梁启超。
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,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;而天下苍生、民族文化的兴盛、灭亡,关乎所有人的利益,因此,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“亡国”是指改朝换代,换个王帝,国号。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,统治者虐害人民,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,是天下将灭亡。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。但是“天下”的兴亡,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。
率兽食人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率:带领。带着野兽来吃人。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;“匹夫”,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,泛指平民百姓。
作者简介:
顾炎武(1613-1682年),名绛,字忠清,明亡后改名炎武,号亭林,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。昆山人。他出身名门,少年勤奋读书,14岁中秀才。青年时常议论朝纲,反清复明,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,潜心治学。
顾炎武(1613—1682),字宁人,世称亭林先生,江苏昆山人,与王夫之、黄宗羲并称为“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”。
以上就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名句的全部内容,"心向高山,不畏荆棘,身处平原,甘为泅洪"是《日知录》中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这一句表达的意思。意思是心中向往高远志向,不怕前途充满荆棘,身在平原之中,甘愿变成洪水。出自:明代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原文: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